上海:高校招生咨询会 家长信息共享
|
|
| 2007-4-24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字体:小 大】 |
昨天,复旦、同济、上海财大、上外等几所上海东北片高校举行了2007年招生咨询会,家长们冒雨兵分几路,组成了“咨询小分队”,大大提高了效率。不过,在具体咨询问题时,家长的“想当然”和一些误区却让招生工作人员连连摇头。
2人一组“咨询小分队”
昨天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同济大学招生咨询现场,发现设在校园主干道两边的各个院系咨询台前都已十分拥挤。记者注意到,不少家长咨询结束后都会自发聚集在一起,交换咨询结果。一了解得知,原来这些是家长们自发组成了“咨询小分队”。
“同济有不少专业都相当不错,我们都想了解”,从闵行赶来的家长范先生告诉记者,和院系老师面对面的机会就这么一次,但是一个个咨询肯定来不及,“所以我们10位家长就组织起来,锁定一些大家都关注的专业,2个人一组进行咨询,最后再共享信息”。
在财大咨询的家长王女士也告诉记者,自己和其他几位家长也采用分头咨询的方式,效果不错,不到一个小时,就已搜集到了所有专业的信息。“我们还准备去复旦和同济,以同样的方式继续咨询”,王女士表示,分头咨询不仅会提高咨询效率,还可以在互相讨论中给对方出谋划策。
咨询中家长容易“想当然”
“同济去年是小年,今年肯定是大年,要难考了”,在同济的招生咨询会上,刘女士肯定地告诉周围的家长。刘女士说,为了儿子高考,自己特地研究了高考的几大规律。“高校有大小年之分,大年就是指报考人数多、分数线高,难考;反之就是小年。”
但是,同济招生办主任肖亮华却表示,所谓大年、小年的高招规律并不适用于每个高校。“拿同济而言,就没有大小年的区分,因为我们每年的报考数和分数线都相对固定,最多只会相差两三分。”肖亮华告诉记者,高招中一些家长经常会得出“想当然”的结论,有些是不客观的。他提醒家长,高招中事无巨细一定要问清楚,不要因此耽误了孩子。
“出差专业”受冷落
在昨天的招生咨询会上,记者发现了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对于那些经常要出差、进行实地勘探的理工类专业,家长们兴趣索然。“读书时要不要到外地实践?工作后要不要经常出差?”成了家长为孩子选择理工科专业的第一道筛选槛。
同济土木学院负责招生咨询的黄老师昨天一上午就碰到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一听学院不少专业学生要经常到外地进行实地探勘,就摇头走了,这也是上海家长比较普遍的现象,担心孩子吃苦受累”。黄老师表示,其实家长对于所谓的“出差专业”仍然停留在传统观念,“以前的出差往往一走就是10天半个月,而且环境恶劣,但随着现在交通便捷、工作环境的改善,出差已不再是受罪,反而是提升个人能力的捷径,也是锻炼学生自理能力的好方法”。
|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
|
 |
|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
|
|